不少家长认为的校服上没有污渍或运动后汗水风干后,衣服不需要换洗的观念实际上是错误的。中小学生应树立“内外洁净”的卫生新概念,在注重洗手、洗澡的同时提高对衣物清洁的重视度,换下的衣服应尽快清洗,以减少细菌繁殖的机会。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小学生校服由于穿着时间长,易受细菌微生物污染,应注意加强“校服卫生”观念,校服即使看上去不“脏”也要勤洗。
由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发布的我国首份以中小学生校服卫生情况研究报告指出,校服在穿着过程中易受到细菌等微生物污染,而且会随着穿着时间和活动量的增加而更为明显。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的微生物专家管远志教授指出,两天没洗的校服细菌量比每天换洗的校服要多出4倍,而这两件校服用肉眼辨认起来可能没有差别。
为减少细菌入侵机会,家长往往会敦促孩子勤洗手,勤洗澡,殊不知穿过的衣物尤其是每天都穿的校服,本身也可以成为一种污染源。因此青少年卫生既要注意通过洗手、洗澡,又要注意每日换洗校服,达到“内外洁净”的卫生标准。
据此次的实验专家介绍,不少看上去干净的校服,在实验室的显微镜下露出了惊人的菌落数量,某些校服上的细菌总量甚至可比公车上的扶手和快餐店的桌布,其中包括致病力较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的葡萄球菌等。
小孩穿过一天的衣物和马桶圈相比,哪个干净?
很多人一定会认为是前者干净,但却不是这样的。日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发布的 《小学生衣物卫生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孩童日常衣服表面的细菌污染程度不仅高于小学生手部,更是比马桶圈、取款机键盘表面的细菌污染程度高,这为所有家长与孩子拉响了“卫生警报”。
小学生都处在爱运动、爱出汗的年纪,校服面料如若选择不正确,穿上去不舒服、不安全,那对于他们娇嫩的皮肤来说,就极易受到伤害,出现过敏、皮肤红肿的现象。而现在家长对孩子的紧张程度更甚,出现任何不舒服的现象都会被放大。
因此,现在相关部门对校服的选材用料上也尤为慎重。
只是,家长们不知道的是纺织技术日新月异,聚酯纤维的工艺技术早已超越了他们主观意识的“认为”。
经历改革开放40年的时间,聚酯纤维技术也早已飞跃;增加了如吸湿、排汗、长效抗菌防臭等功能,大大提升了穿着者的舒适度,长效抗菌防臭纤维就充分体现了这些优越性。
加入了长效抗菌材料的聚酯纤维,大大提升了体感的舒适度;吸湿排汗、透气性好,还能抑制校服上因为汗渍、皮屑而形成的有害细菌、真菌的堆积,长效抗菌防臭、长效持久、安全无刺激。
所有的校服标准都规定要求校服与现行服装同类标准的一等品要求相当;严格规范了水洗尺寸变化率、起毛起球、耐汗液性、耐摩擦、色牢度、PH值、甲醛等家长最关心产品质量指标,为孩子们“第二皮肤”保驾护航。
科技在进步,功能性聚酯纤维以其自身的优势成为了校服的第二“主角”。
它们提升了学生穿着的舒适感、功能性的同时,也让设计师更有发挥空间。
校服作为学生的标志,青春的专属回忆,它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
赋予校服长效抗菌、吸湿排汗、防臭等功能,让校服更“健康”。学生是未来的栋梁,为他们的第二“皮肤”——校服考虑更多,就是为他们的身体健康着想。
表面没有明显污渍的校服也隐藏着大量细菌,家长应重视校服对孩子健康的潜在影响。新学年伊始,昨日发布的国内首份以小学生校服卫生情况为调查重点的研究报告指出了这一问题。
日前,有关机构对小学生校服的清洁状况进行了调查,专家将经清水漂洗的校服发给学生穿,分别于一天及两天后收回,分别装入无菌塑料袋送临检中心实验室。
检验结果显示:表面没有明显污渍的校服也隐藏着大量细菌,而两天没洗的校服比每天换洗的校服的平均含菌量高出4倍。其中,校服的领口、前襟、袖口、膝盖、口袋等部位污染菌较显著,污染菌种类以葡萄球菌为主,包括致病力较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的葡萄球菌。另外还分离到芽胞、霉菌和部分革兰阴性菌。
“学生校服无一例外在穿着过程中受到微生物污染。”本项研究中发现的细菌种类和数量足以对学生的健康构成潜在危险,同时研究结果提示了校服污染可能成为其他微生物(如病毒)的传播方式。校服上的细菌等微生物污染会随着穿着时间和活动量增加而更为显著。
专家表示,校服本身是粗糙表面,而且属于双面污染,沾染细菌的几率比不少公共设施的光滑表面都要大,应该受到家长和学校的重视。